当前位置: 首页 法规解读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司法解释具体有哪些规定

时间:2023-09-0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法规解读 文档下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受贿数额超过3万元的,属于刑法规定的适用范围。一般来说,如果数额较大,依法将被追究刑责,并要承担相应的刑罚。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司法解释具体规定如下:

1. 定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指的是国家机关以外的公职人员、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等),在履行公务过程中索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

2. 贿赂行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包括直接贿赂和间接贿赂两种情况。直接贿赂是贿赂人直接向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间接贿赂是贿赂人通过“中间人”向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

3. 贿赂对象: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中的贿赂对象包括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共机构工作人员、使领馆工作人员等。

4. 贿赂金额: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司法解释对受贿金额也有具体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受贿数额超过3万元的,属于刑法规定的适用范围。

5. 贿赂行为的证明标准: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的定罪与量刑,司法解释规定需证明以下两个标准:一是必须有实质性的受贿行为,即非国家工作人员积极索取贿赂或者被动收受贿赂;二是必须有明确的违法事实和证据,即事实证据明确且足以认定被告人受贿的罪名成立。

6. 处罚:司法解释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需要根据受贿金额的大小进行罪名区分和量刑划分。一般来说,如果数额较大,依法将被追究刑责,并要承担相应的刑罚。